选择比用功更重要——访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杨延文

发布时间:2010/12/9 13:38:58 点击:933

    约见杨延文先生是在周三的晚上,本来说好七点,八点整他才忙完顺义的事情驱车回到王府井家中。身为北京画院副院长的他,“院务”缠身,创作任务繁巨,整日里东奔西走,虽已65岁,但脸上却丝毫没有奔忙后的疲惫。他举止潇洒,眼神坚定,真挚、沉毅而不乏书卷气,有不易得见的气度。杨先生用了一句话概括自己:“内心是坚韧而文静的”。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的?
  杨延文(以下简称杨):我是河北农村的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学校也没开过美术课。我十四五岁时,随家在北京的二姨来到北京门头沟,考上了52中(现在叫大峪中学),这才接触到美术。那时学校重视美育,我当上学校的美术组长,一到周末就去学校附近的永定河边写生。
  记:周末可做的事有许多,您怎么会去河边画画?
  杨:这是因为,不久因工作变动,二姨全家离开了门头沟,我在门头沟没有什么亲人,又没钱,再加上农村孩子还是有些拘束,也不知道上哪里去玩。校长去河边打鱼,我就常跟了去。我是个文静的人,坐得住。那时画的是水彩画。土桥、河滩石子、盛开的海棠都是我的绘画对象。有时寒暑假也不回家。现在想起来,这真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北京,机会给了你,你也没有放弃。
  记:您那时为什么会选择学艺术,当时在许多人眼里学艺术并不是正道。
  杨:上艺术学院预科班,是我的美术老师邱正锦劝我考的。他为了更好地帮我备考,还让我住在他家。我觉得是个机会,就认真准备了。考上之后,我家里都不支持。我父亲还说,“学画画干嘛?当个画匠?”
  记:您的作品可以说是融西画造型于传统写意创造之中。从吴冠中给您指出“中西结合”之路,到今天取得的成就,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杨:吴冠中曾撰文说他是我的启蒙老师,说我的悟性高,能汲取各家之长。他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走中西结合之路。后来美术界出现了文人画、现代主义等风格流派,我都视之如风,坚持走自己的路。
  回避别人的长处是短视的,任何有益于艺术发展的,都应该作为营养液来吸收。过去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我现在不这么想,选择错了,再怎么努力都没用。因此,我的观点是:选择比用功更重要。我画油画是走民族之路,画中国画是走中西结合之路,所以你看我的画,一张都不会重复。重复是无才的表现。适当的重复是演练技巧的需要,原则上讲不能重复别人,也尽量不要重复自己,这不是说把自己丢掉,而是沿着自己选定的道路,不断向深层次延伸。
  记:许多人都说自己的作品是“中西结合”,但是真正得其真谛者并不多。您对“中西结合”内涵的体会、判断是什么呢?
  杨:实际上,能做到中西结合的人凤毛麟角。“中西结合”不是口号,必须对东西方文化有深层次的认知才能做到。“中西结合”,既是理念,也是实践。当今世界很小,但人们交流频繁,他们在思想、行动、感情交流上互相渗透,画家和欣赏者的审美观必然发生变化。“中西结合”的本质就是审美观必须前进,不排他,为我所用,这样才能选择。艺术可以有很多道路,完全走西画或中国传统画的路子也可以。1978年我突然改变发展方向,走上“中西结合”之路,也是有基础的。我每时每刻都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加上学了四年油画,对西洋艺术的了解也颇多。我一搞就搞了20多年。60岁时,我就能确定我就是结合的典范。“笔墨韵情境”,在我的画中全有。
  记:目标虽然定下来,但是在实践中,还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您在这条路上走了20多年,是不是也经历了不断修正的过程?
  杨:其实,最大的弯路就是信念不坚定。比如某阵风刮来,任何一个画家都会关注、考虑自己的画风可不可以来一个革命?面对诱惑,就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很有可能当你放弃的时候,别人就会捡走,成了他的创造。这个时候,必须回归到原来的你。你创造的是有价值的,一定要捡回。中国画是马拉松式的战斗,急功近利是不行的。它是综合文化的艺术,它需要对整体文化有所把握才能获得成就。一个人不可能包打天下,你只能选择最能表达自己思想的题材、模式、手段作为切入点,不断地磨炼。所以,我奉劝年青人不要跟风。
  选择对了,就要坚持不懈。坚持不懈,不是说一成不变,而是要微调渐进。微调到什么程度呢?到别人不敢碰撞,一碰撞就是抄袭。我也是经过了好多年才认识到这一点。以前我也曾讲要不断创新,但这就导致原来的东西基础不牢,新的也不行。所以要不断地审视自己,分析自己的成败得失,巩固已有成绩,发展你的未来。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画家。
  记:现在的美术教育有个现象:一看某人的作品,就知道他是谁的学生,因为作品面貌太像了。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所以我很想知道,您作为一名教师,是如何教学生的?
  杨:我的学生绝对不能像我。我教他们,教的是艺术理念,是如何调动他们的艺术基因。在我的工作室,一人一个样,我不允许他们有重复的东西。我的思维方式和一般人不一样,是逆向的。比如,我不鼓励他们看展览,因为有时候看了展览就把自己忘了。看画,就要研究这画的缺点,这样自己以后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知人缺点,也就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从而能够理清自己的优缺点。(田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