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梦状元荣水云情——画家杨延文的人生故事

发布时间:2010/12/7 15:55:40 点击:1259

   “我那时的梦想是当个作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天,北京门头沟中学的一个教室里,一堂美术课正在悄然进行。孩子们正在依照老师的吩咐,为一个酱油瓶子画像。此时,大概谁也不会料到,这堂课会成为改变一个孩子命运的契机,为中国美术史增添一位出类拔萃的画家。而这个孩子本人,对此也毫无预感。
    这个孩子就是杨延文,不久之前,刚从家乡来到北京,考入这所中学。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生活自然发生许多变化。然而,在对人生的规划上,他依然延续着旧梦。
    在孩提时代,杨延文就喜欢坐在奶奶身旁,听她感叹《二十四孝》里那些古人的孝行;喜欢到村中的书场上,听说书人讲述金戈铁马的英雄故事;到戏台旁,听唱戏人常唱出咿咿呀呀的昆曲;而到了逢年过节时候,念念对联,猜猜灯谜,也成为他非常感兴趣的事情。正是在这些娱乐活动中,杨延文获得了最早的文学启蒙,从而在心中孕育了一个文学梦。他渴望着长大以后能够成为一个作家,能够编出自己的故事给别人看。他想,那该是多么“带劲”的事情!
    来到北京以后,对文学的兴趣还在继续着,他已经开始读一些诸如《荷花淀》、《青枝绿叶》之类的小说,接受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此时,他的学习成绩相当不错,他觉得,自己考上大学,专攻文学,将来当个作家应该不成问题。他没有料到,一堂画酱油瓶子的美术课会令他的人生就此转向。
    作业交上去后,杨延文的表现引起了美术老师的讶异。他没有想到,一个没有美术功底的孩子居然会画得这么好。惊叹之余,他意识到了潜藏在杨延文身上的美术天分,于是在此后的学习中,便对杨延文多加护持,重点培养。后来,在升学问题上,这位老师又极力主张杨延文报考美术学院的预科班,走绘画之路。他相信,如果选择绘画,评杨延文的天赋和勤奋,将来必成大器。
    尽管杨延文非常渴望成为一名作家,但是他最终还是接受了老师的建议。他之所以如此选择,除了不忍违逆老师的好意之外,还有经济上的考虑。因为当时,预科班的学生享受大学生的待遇,生活费由国家提供,这对于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的杨延文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惑。更何况,他在绘画方面也确实很有天分,学习绘画之于他,并非一件苦差事。就这样,杨延文走上了他后来为之奋斗终生的绘画之路,他的作家梦就此夭折了。
    人生的道路转向了,但是杨延文对文学的兴趣却没有就此消失。闲暇之时,他依然喜欢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如一条快乐的鱼。几十年来,始终如此。就在这次采访的时候,记者还在他的案头,发现了一本摊开的《柳宗元诗文选注》。俗语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杨延文虽然最终没能成为一个作家,但他多年以来对文学的爱好滋养了他的心灵,并最终对他的绘画产生了十分有益的影响。
    杨延文考入北京艺术学院以后,读的专业是油画,后来调到北京画院,本应顺理成章地从事油画创作,然而,经过审慎考虑,他最终选择了国画。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与他对文学的爱好关系密切。须知,在先秦以前,作为中国文化重要支柱的文、史、哲是三位一体的;而在后来,三者亦是关系密切。杨延文对文学的爱好,必然使他在综合文化素质方面高人一筹。而正是这一优势,让他产生了以中国画为专业发展方向的想法。他觉得,因为对孕育国画的中国本土文化有着透彻的了解,他驾驭起国画来必然比驾驭油画更加轻车熟路,而他在学习油画时所受到的技法训练,完全可以作为“他山之石”运用到中国画创作中去,从而创作出一种具有全新面貌的中国画。
    事实证明,杨延文的这种自我定位是正确的。在改画中国画以后,他熟谙中国文化的优势得到了突出显现。他的审美视角,往往充盈着中国文化的芬芳,其作品意境遂如陈年的花雕,韵味悠长,十分耐人 品味。《鱼乐人亦乐》、《楚吟图》、《落霞》、《赤壁行舟》、《满庭芳》、《沽酒入芦花》、《残荷听秋雨》、《源头活水》……不必去欣赏作品,单凭这些名字,你便不难品味出其中所蕴涵的深厚文化意蕴,倾听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轻轻吟唱。
 杨延文曾经说过,优秀的绘画作品必须是能够演变成一首诗,或者一篇散文,而他的作品也的确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一位观者这样评价他的《枫桥夜泊》、《燕子声声里》等江南水乡系列道:“画中的古桥,小镇,水巷,小舟……更能使人触物生情,诗兴勃发。这些画像散文诗一样,散发着浓郁的东方情调和东方文化气息。” 或许,从这个角度讲,杨延文的作家梦没有夭折,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实现!
“一千个第二,不如一个第一”
    杨延文曾经说过:“选择比用功重要”,的确,在绘画方面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是杨延文成功的关键因素,但除此之外,成就他的恐怕还有他那争强好胜的个性(这里姑且不论他生性的聪明)。
    读小学的时候,杨延文是班里最小的学生,但是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尤其是在读小学一年级时,他每次都能够得第一。他至今记得第一次得第一时,村里的小伙伴跑来家中报喜的情景:小伙伴兴奋地跑来,大声地向杨延文的母亲通报:“大娘,大哥得了第一了!贴榜了!”当忆及这段往事时,杨延文还情不自禁地模仿起了小伙伴的语气和声调,足见此事对他影响之深。得第一的那份荣耀,极大地震撼了杨延文幼小的心灵,此后,它就像一面旗帜,鼓舞着杨延文在学习上继续去争第一。 到了小学高年级,由于种种原因,杨延文的学习成绩没能再始终保持第一,每当第一的荣誉旁落在别人头上的时候,他心里便觉得非常失落。因为在他看来,一千个第二都不如一个第一。
    初中毕业以后,杨延文在老师的极力劝说下,考取了艺术学院的预科班,虽然这于他而言,并非自觉自愿的选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被逼着嫁给艺术),然而,对于学业,他却没有丝毫的马虎。他认为,自己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要走好,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正是这份争强好胜之心,令他在绘画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不断地创造着辉煌。1979年,他描绘三峡山水的《翠屏织锦》获得了北京美术创作奖;1981年,他的《井冈泉水》获得北京市优秀美术作品创作奖,同年,他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1983年,他的《江村疏雨》获意大利第五届曼齐亚诺国际美展金奖,在东西方美术界轰动一时。获得如此殊荣,杨延文自然也十分激动,内心情不自禁地呼喊:“我又得第一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而是进一步增强了胜利的信心,他由此事得出一个启示:任何事情,只要努力,都可能得第一!而且,对于争第一,杨延文此时也已经有了成熟的心态,他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为了得第一而得第一,于他而言,得第一不仅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鞭策他不断超越自己,在艺术上不断有所突破的手段。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期乎其上,即使不能得乎其上,也能得乎其中,也就是说,如果你给自己立下一个很高端的目标,你就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付出超常的努力,这样的话,即使你最后不能达到那个高端目标,最起码你还可以达到一个中端的目标。杨延文的这种思想正暗合了西方的一句谚语:冲着星星瞄准总比冲着树梢瞄准射得高。
    正是因为具备这种积极而成熟的心态,在那次大奖之后,胜利和荣耀接踵而来,他出版了十多部个人画集;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多次在在蒙特卡罗、巴赛尔、科隆、圣保罗、美国克罗那特博物馆、香港古代与现代绘画展展出;有10余幅作品分别为日本福山博物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博物馆、葡萄牙贾梅士博物馆、美国克洛拉特博物馆等收藏 。杨延文成为了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画家,被美术界公认为结合中西艺术的最杰出代表人物、在绘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的艺术家。
    此外,在市场经济之下,杨延文也成为作品最早进入艺术品市场并屡创新高备受收藏界关注的中年画家。他以李白《将进酒》诗意为题材的一幅同名山水人物画完成之后即被一私人藏家收藏,在翰海2004秋季拍卖会上,引来数十位藏家的竞价,最后成交价高达118万元人民币,破了在世中年画家单幅作品价格的记录。此后,杨延文的作品在被收藏界看好的情况下热度持续增高,价位有扶摇攀升之势。在此情势下,曾经推出过中国近现代诸多绘画大师的百年老店荣宝斋选定杨延文作为自己的品牌,制定了连续五年为其举办新作展的计划,并准备在五年之后将其所有新作合集出版。
    “强者为尊应让我,英雄至此敢争先”,我们期待着杨延文在永争第一的心态下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云飘水漾缔空灵
    看过杨延文画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印象,他的画似乎和水、和云、和雾有着不解之缘。《漓江道情》、《江村》、《一弯溪水抱村流》、《魂断苏州桥》、《渔舟唱晚》、《赤壁行舟》、《落霞》、《源头活水》、《半亭图》、《巫峡一路云》、《天高云淡》、《新雨》……,翻开他的画卷,触目皆是云遮雾绕、水光潋滟的景象,难怪有人会评价说,其“画面充满氤氲润泽的江南气息”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杨延文为什么会对水、云、雾情有独钟?这大概和他的童年经验密不可分。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童年经验就是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代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等等。人生的童年时代作为个体一生的发端,其体验往往具有强烈而鲜明的个性色彩,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基调,规范了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假如把人的一生比作是一只放飞的风筝的话,那么童年经验就好似那根放飞者手中的牵线,它引导和制约着这个人今后一生的思维、情感和言行等的发展轨迹。而杨延文对水、对云、对雾的偏爱也恰恰是植根于童年时代。
    杨延文是在河北深县的柏树村出生、长大的,那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官坑”(即大水湾),而杨氏家族正邻水而居,其房屋占据了几乎三分之二的水岸。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杨家的孩子们,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早早地学会了游泳。于是在水里玩耍便成了杨延文童年时代最快乐的事情,游泳、打水仗、跳水、打低埝、玩得不亦乐乎。而若是赶上发大水的年景,到处一片汪洋,杨延文和小伙伴们的快乐就会加倍。到人家被大水泡了的瓜田里摘瓜,到河沟里捉鱼……,在这些孩子们看来,都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事隔多年,杨延文谈到这些童年趣事的时候依然是眉飞色舞,宛如一个孩子般兴奋。不难想象,几十年前的那个少年该有怎样恣肆酣畅的快乐!
    十四、五岁的时候,杨延文到了北京,而他当时就读的52中,恰恰又在永定河附近,每到周末,已经当上美术小组组长的他便经常去河边写生。后来,因为二姨工作调动,杨延文不得不住校,这样,每到放学,他就无处可去,校长去河边打鱼,他便跟了去,静静地在河边画画,有时候寒暑假也不回家。离开了大官坑,又走近了永定河,成年之前的杨延文,其生活始终与水有着不解之缘。长时间与水为邻、与水为伴的生活经历,培育了杨延文对水的深厚感情,也导致了他日后绘画创作中浓浓的“水、云、雾情结”。(须知,云和雾都是水的变体,是另一种形式的水)
    有意思的是,杨延文工作之后的第一次外地写生,是去江南,去水乡。这让他十分激动,也十分开心。既然是水乡写生,其选材取景自然围绕着水展开。或许是杨延文对水感情甚深,因此能够“神遇而迹化之”吧,他觉得自己在画水的时候特别有灵感,很容易传水之神。的确,我们欣赏杨延文的绘画时,会发现他笔下的水千姿百态,各尽其妙,有着一种动人魂魄的真切与生动之美。杨延文在论及自己对水的表现之时,用了“追求质感”这样一个词,而在此之前,“质感”二字也正是笔者在欣赏杨延文画作中的“水”时在脑子里蹦出来的词。令笔者印象最深刻的乃是《江村》中的那条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二分之一篇幅的江,只见碧蓝的江面上,白波荡漾,水花飞溅,令人有一种想去触摸、甚至想跳进去的冲动。 庄子梦为蝴蝶,醒来以后,感到困惑的问题是,不知是自己化作了蝴蝶,还是蝴蝶化作了自己;看了杨延文画中的江水,也令笔者产生了刹那的恍忽,是画似自然,还是自然似画?
    如果说,大自然因为有了水的存在而多了几分灵秀,杨延文的画则是因为有了水的存在而平添了几分灵动。曾有评论家用“宽舒荡漾”来形容杨延文画作的风格,我想,这种美誉恐怕与他画中那形神兼备的漾漾水波密不可分吧。杨延文说过,他偏爱画水,有时候受题材限制,不能在画中展现水,他便往往以云来取而代之。在他看来,云也是水,是水的另一种形式。而云和水在形态上又是那么的相似,正所谓“行云流水”,二者都有一种空灵飘逸之美。其实,在杨延文的画作中,具有空灵飘逸之美的景物又岂止是云和水,或许,在不知不觉中,杨延文在进行创作时,把对水的感悟和理解都融进了万物之中,赋予了万物以水之神,为其整幅画面注入了水的韵致和情调。
尾  声
    在进行这次采访之前,笔者曾查阅过有关杨延文的许多资料,给我的感觉是,他是一个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考虑到他对历史的爱好,笔者觉得,必定有一些历史人物在他的人格塑造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后来在采访过程中,我曾就此求证,他的回答证实了我的猜想。下面就将相关内容整理如下:
    在做人方面,对杨延文影响深刻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曹操、一个是苏轼。他对曹操推崇备至,认为曹操的超凡之处不仅在于其足以睥睨天下的文韬武略,更在于其求贤若渴的见识和气度。曹操对人才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惜和敬重,并没有出于惧怕别人的光彩会掩盖住自己光芒的考虑而作出埋没、排挤能人异士的狭隘、卑琐之事。曹操爱才、惜才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杨延文,并逐渐内化为他的人格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他对人才,尤其是年轻的人才亦是十分的爱惜,并尽己所能地给予护持。况且,他还认为,画界是一个整体,新老画家彼此依存,年轻画家的事业得到健康顺畅的发展,就会促进中国画的繁荣,中国画繁荣了,老画家也会从中受益。幽默的杨延文还以股票市场中不同类型的股票之间的关系来打比方,说明新老画家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久闻杨延文是个非常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长者,对于股票、网络等一般年长者懒得关注的东西都非常熟悉,今日一见,此言果然不虚。
    杨延文崇拜的另一个历史人物苏轼同曹操一样,也是一个兼具盖世才华和非凡人格魅力的人。苏轼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多个方面,性格刚直,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是其一。当然,他为此也付出了沉重代价,频繁地被贬谪、流放,踪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值得庆幸的是,苏轼人生遭遇上的不幸使他的文学才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令他创造出无数流传千古的作品。杨延文感佩苏轼不趋时、不苟合取容的刚直个性,更羡慕他将人生磨难化作字字珠玑的诗词歌赋的才子风流。在为人处事方面,他汲取了苏轼性格中坚守自我,不趋时,不盲从的精神,而苏轼那辉映千古的文学成就则成为激励他在人生道路上奋志进取的一面旗帜。
    杨延文爱读书,也非常善于读书。在读书方法上,诸葛亮一目十行、“观其大略”的读书法和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对他影响颇深。在进行一般性阅读时,杨延文喜欢先作一目十行的粗略浏览,从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益的东西,然后再细细研读。然而,即便是需要精研的部分,他也不会斤斤于字句之间,而把主要精力用在领略其基本精神和内涵方面。这种读书方法无疑避免了时间上的无谓浪费,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这也正是杨延文在绘画上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时又能在文史哲诸方面学养丰厚的诀窍所在。
    在绘画创作上,王国维“聪明人当走厚重之路”的警示之语对杨延文影响巨大。他说,每当他画画画到油滑的时候,想耍小聪明的时候,他便用王国维的这句话来提醒自己,要力避油滑,要走厚重之路,正是因为具备这种理智而平和的心态,在绘画的道路上,杨延文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得很踏实,没有被天性聪明的人所容易具有的浮躁所误。从以上内容中,您是不是对杨延文先生的精神世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