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致与启悟——杨延文访谈录

发布时间:2011/1/4 15:25:01 点击:985

    杨延文,像我所认识的一些画界能人一样,是一位精明的中国画家。他的画,有许多令人困惑的地方。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他的画却常常在苍凉中漂浮着一片湿漉漉的水气,有一种南方水乡的气息;作为一个国画家,他的画却在错杂有秩的笔墨中透籍着西画表现的强力。也许,在理论家们竭心尽力去寻找艺术表现的真谛时,一些画家却通过自己的作品将理论所坚执的界定加以化解。我想,杨延文正是属于这样一类画家。 近日,笔者走访他。
    记者:前几年,有些人对传统中国画的未来走向提出了“穷‘图’末路”说,认为中国画的创作处境危机。对于危机这个词,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因为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的表现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的危机之境,常常就如同处在一个十字路的当口,这个十字路口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转折点。因此,“穷‘图’末路”说或“危机”论,也就预示着某种新的转折。
    杨延文:从艺术的发展史来说,艺术本身是不会衰亡的,因为它的品级很多。造型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审美意向的转化,其表现往往从一种形式中衍生出另一种形式。简单地认为中国画的发展“穷‘图’末路”了,这违反了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而同时出现的所谓中国画创作的“新潮”只是以惊人之语,希冀运用一些观念来指导创作,或抄袭西方现代艺术流派的东西,失去了对现状的客观把握,这对中国画的发展,仅仅起到了添加些 “佐料”的作用,并非新潮。当然,画家在对八十年代各种冲击潮流有了充分认识之后,逐渐也认识到了自己艺术创作的归旨。而艺术创作又是一项艰辛的事业,惟有踏实地治学之风和学养上的不断丰厚才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
    记者:看来,您认为中国画的前景是令人乐观的。那么这种前途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杨延文: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给步入不惑之年的画家提供了一个有利选择的时机,也造就了一批有作为的中年画家,时代与生活的磨炼,使中年画家的艺术观念趋于稳定;对西方艺术的广泛吸收和所具有的坚实造型、写生能力,以及传统文化的素养、严谨的治学之风,国外绘画市场对中国画的需求,中国画将会在九十年代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此采取不承认的态度或采取拔苗助长的方法,都是失之偏颇的。

    记者:国外绘画市场上对中国画的需求,您认为对中国画的发展将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杨延文:艺术家注意到市场的存在,这是一件好事,但市场并不等于艺术价值本身。中国画在世界画坛上已有它的位置,至于位置的高低则还受到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就目前的绘画市场现状而言,中国画的收藏者主要还是海外的华人,中国画廊也主要开在国外的华人区。其次才是洋人,这也是一种正常现象。海外中国人的勤俭美德和对传统文化的珍爱,及爱国之心使他们能够收藏一些中国画,并通过这样一个渠道的收藏、存留,无疑地将对中国画的发展和使申国画逐渐地走向世界,起到促进作用。中国画是靠作品群来展示一位画家的艺术价值和确立地位,西方是靠代表作来使画家闻名。并且,艺术品永远是由少数人收藏的,要求中国画进入到世界各个角落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是少数人收藏少数有成就画家的作品。
    记者:从您的作品中看出了您试图从林风眠、吴冠中等风格流派中,寻找到独属于自己的表现语言和品格来。
    杨延文:一般而言,某一种艺术流派的发展期超不过三代。开宗立派者,贡献最大,功不可没。第三代往往是集大成者。林风眠和吴冠中两位先生都具有深厚的中西文化修养。林先生的画深沉而孤寂的诗意 吴先生的画潇洒而随意,寓不断地创新之中,从容写来。我作为中年画家,除了时代的造就以外,我是学油画出身,15年的美术教育工作中,使我对文、史、哲等学科均有涉猎,加之传统文化的熏陶濡染。使我具备了在中西结合的创作道路中走下去的条件。我想,在继承二位先生的前提下,更注重东方所特有的意境,并充分发挥出来。
    记者:有人认为,时下国画界南、北画风趋于并驾齐趋之势,基于地域景观和所形成的心理特质,北方追寻一种苍劲沉雄的流向,南方则保持着清丽婉约的基调。您的作品似乎难以归属其一派别,您能谈谈创作的体悟吗?
    杨延文:单纯的苍、涩令人乏味,过分的水墨渲染未免纤弱。苍与润的结合统一方能成大气。在苍中渲染出润致,在润致中表现出情致,体现出妙的蓄含。如何表现出水墨的特点或者说把握写意画的要旨,我认为走意念、意趣、意境、意象、意度,这五个要素构成了写意画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我觉得创作的灵感总是发生在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中。我作画时,只有一个基本的意念,在画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也可以说是一种下意识。当然这种下意识是建立在修养与思考基础之上的。绘画到了一定的阶段,对表现形式和技巧的选择是不需要忌讳的,关键在于选择那种最适宜表现观念、情感的手法和形式。比如,我运用墨的玄黑与色彩的互补来造成作品与观者视界的融合,用苍道的笔墨和氤氳的背景来表现 历史苍桑的痕迹。这样使作品传播出的情致与欣赏者心中所涌现出的启悟能达到一种默契。
    记者:说当前无好画,是一种疏忽或误解,说当时好画多,是一种偏颇或轻信。新的浪潮之后,创作的格局趋向稳定,画家们都从自己的审美个性出发,走向沉潜,去寻求新的切入口。我希望您的作品在传统的中国画坛上超越与集大成。
    杨延文:人如果解数多了,就容易超脱。我现在很平静,我知道我该如何走,应到什么地方去,就像我的画完全是按照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感悟去画的一样。(作者: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