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0/12/10 21:05:39 点击:1101

    2009年8月,国务委员马凯在《传承繁荣和发展中华书画艺术》的讲话中,对推出书画精品、倡导文艺批评提出了希望。为提升艺术理论研究水平,促进书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5月6日,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在京举办了“时代与艺术”理论研讨会。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陈进玉,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陈鹤良、王明明,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杨延文、副理事长舒乙及常务理事金鸿钧、张立辰、杨力舟,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贾浩义、姜宝林、王涛生、胡永凯、朱道平、陈钰铭,王镛、殷双喜等美术界专家学者共30余人参加会议。

  陈进玉在讲话中说,群众大声疾呼“精品”和“经典”,但“大家”和“大师”不是自吹出来的,也不是被捧出来的,必须接受艺术实践、大众和历史的选择与检验。文艺批评贵在崇美求实、真诚坦荡,这需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颗公正的心。他希望大家对书画艺术创作的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书画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对书画界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华书画艺术的传承和繁荣,有赖于文艺批评家、评论家的激励、匡正和引导,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是把学术和人格联系在一起的,有创建的美术理论和负责任的美术批评有利于美术创作的繁荣。”他说。

不仅推崇大家,也要关注“非名家”

  “弘扬经典,推崇大家,内容平实,学术性和欣赏性并重,形式上厚重典雅,这是办美术刊物具有方向性的一个指标。”《美术》杂志原主编、美术理论家李松说。

  最近有两件古代书画作品很受关注,一是《富春山居图》,一是《清明上河图》。前者在当代两岸关系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后者则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在上海世博会上向世界展示。他认为,很多古代作品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美术界需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其价值并加以呈现。

  “东北画家赵奇的《重逢》,刻画的是知识青年插队农村后,一个留在当地、另一个回城,20年后两人再次见面的形象,非常耐看,顶得上一部小说!”李松建议,要关注由于各种原因被冷落、艺术上有成就的“非名家”,以及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及画家。

正确看待和发展现代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说,目前中国应该重视发展中国本土的现代艺术,对于那些用现代艺术手段丰富公众艺术语言,进而为社会和大众服务的创作,应该大力鼓励和支持。

  “现代艺术的特性是强化个性、简化形式。这不仅是西方现代艺术的特征,也是中国本土现代艺术的特征。”王镛说,拿这两条标准衡量中国本土的现代艺术,就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如果说塞尚是西方现代艺术之父,那么齐白石是中国现代艺术之父。因为齐白石的艺术个性非常突出,形式高度简洁,特别是衰年变法之后的红花墨叶、大写意花卉,个性非常突出,可以说他开辟了中国本土现代艺术的先河。

  谈到当代画家,他认为也有不少这样的典范,像吴冠中和张仃,虽然有“笔墨之争”,但是他们都在艺术现代性上做出自己的独特探索。吴冠中是沿着林风眠路子走的,在强化个性、简化形式后,创造了他特有的线条韵律;张仃当时被人称作“毕加索+城隍庙”,他吸收了西方立体派和中国民间艺术的元素,其后期的焦墨作品把山水画简化到只用焦墨来表现,也开创了一种现代感很强的形式。“当代中国要充分发展自己本土的现代艺术,既可以很好地传承中国书画乃至文化传统,又可以创造出中国本土独一无二的现代艺术,这才是我们时代最需要的经典,这样的艺术家才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大家。”他说。

弘扬民族文化,不可忽视公共空间

  “那种把书法和绘画变成书画界小圈子的玩物,个人的孤芳自赏渐渐疏离广大受众的倾向是不可取的。”《美术研究》副主编殷双喜对“书画艺术更应该雅俗共赏”(马凯语)深有同感。他说,现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贫富差距增大,人们的精神和心理出现了很多问题,整个社会的心态紧绷,这个时候,书画怎样更多地与时代发生关系,艺术如何为人民服务,需要落实为具体的做法。其中,如何利用美术作品影响人们的审美和心理十分重要。

  他感慨地谈到自己到韩国首尔的感受,在那里一进入机场,迎面一排玻璃灯箱上展示的全部是韩国博物馆的藏品,下面还标注国宝第多少号,反映出他们对自己民族艺术品的那种自豪和自信。“而中国的机场基本全覆盖着广告,虽然没错,但在像这样的大型公共空间里,在人流众多的地铁站台内,如果能有对优秀的中国书画艺术和文化宝藏的有序展示、介绍,那种崇尚民族优秀艺术潜移默化的熏陶该是多么惊人!”

  殷双喜提出,优秀的中华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在如何更好地进入社会公共空间,更多地为社会所欣赏和接受等方面,需要有更多的思路和做法。

艺术批评不能“缺失”又“缺信”

  “在当前多元化格局下,讲究个性成为一种时尚,似乎谁要再说‘文艺为人民服务’就显得很老土了。”美术评论家康征对这种看法不以为然。他说,积极健康的艺术形式能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如果面对一幅书画作品时,人们感觉到沮丧、消沉、颇费猜测、莫名其妙,这样的书画艺术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但是这样的情形在当代屡见不鲜。“因我家住在通州,去宋庄画家村也是常事。在那里,我曾经和一个丑化毛泽东形象的画家争论。我说,你这样做不仅仅是个艺术问题,而是个立场问题;他说,我搞艺术不管其他事情。”针对这样的现象,应有的美术批评不仅“缺失”,而且“缺信”。康征认为,美术批评不仅要为当代文化建设服务,还要明确民族立场,更要有力度。

  康征说,精英艺术、经典艺术之所以长盛不衰,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艺术的高度并不是让大多数人不理解,而是要使广大受众接受。美术批评没有自己的民族立场和尊严,中国书画艺术走向世界将永远是句空话。面对异彩纷呈的国际艺术现状,我们的美术批评在借鉴、融合、深入的同时,要坚定自己的民族立场,不能让西方社会的嘈杂声音混淆了视听。在分析、鉴别、批判之后,才能真正吸收到好的、真的、善的艺术营养。建立、健全美术批评机制任重道远,需要大家不懈的努力。